2021年1月3日,有幸参与萧艾老师,孙悟空,挨拍的兔老师组织的踏访小
张家口-程家窑段南山边垣的活动。太行九陉车从昌平东关出发,经十三陵景区,沿一条深切的沟谷,纵穿昌平延庆一带的崇山峻岭,至柳沟附近出山,拐向小张家口村。这是一条与关沟并行的峡谷,古人对太行山的认知与现代有所区别,这条沟属于古太行的另一条重要的陉,八陉之外的又一条陉。北方敌虏,除了可以通过关沟向中原王朝进攻,还可以通过这条沟谷进攻。这条沟北通柳沟,南入德胜口,曲折狭长,易守难攻。但如若兵力悬殊,也是一条暗渡陈仓之道。据萧老师考证,李自成绕过居庸关攻入
北京的线路,除了石峡关,还有得胜口。萧老师一路讲解着沿途的山川地形,明皇陵及各个明朝重点防御的垭口的分布,可惜我对这一带地形不熟,没有概念,时隔不久,就都忘记了。小张家口
东营城车停小张家口村。村东北的低矮小山上,应是一座城堡,延庆006号城堡,又称小张家口村东营城。这不在本次的行程上,我们且向西走。

村庄在墙体之外南山边垣的土墙,在村南的沟谷坡上,村落却在墙外,这种布局,极不合理,村子得不到边墙防护,孤悬墙外,极易遭受攻击。墙外的墩台村西一座墩台,离村很近,长城遗产网的编号为延庆县18号烽火台。这座墩台也在墙外,离墙不远。萧老师认为这不是烽火台,这很有道理,其视线并不比边墙主线更有优势,距离如此之近,布置烽火台并无瞭望的意义。萧老师认为这是炮台。这是途遇的第一座墙外的墩台。

但是,炮台也可以设在墙上呀?孤悬于墙外的炮台,缺乏防护,极易受到攻击,为什么这么布置?
无名寨坡18号烽火台西北角,有一座孤山,远远看起来,就是个大土堆。

绕路上山。山顶有4尊石像,其中3尊在前并立,一尊在后。


根据其风格,石像应是元代遗物。此处本来应有寺庙,石像当为寺庙供奉的雕像。根据地面散落的残砖,这座庙在明代仍然有香火供奉。根据萧老师推断,这应当是延庆“八大寨坡”之一。其年代与历史渊源尚未有定论。网上有说法,说寨坡为明代所建,但尚不清楚其是否有其传承。从西侧回望这座“寨坡”。(距离起点1.07km 当前海拔570m)

修筑在山陵咫尺之外座落于平川之上的边墙站在高处,可见小张家口是一道峡谷通道,形似德胜口,可以穿越眼前的这道宣府南山。

从寨坡上南眺,黄土沟壑之上,即是一道连绵的夯土墙体。那道墙与黄土相同的彩色,不仔细分辨,极易与自然形成的土陵混淆。夯土墙外侧(北侧),

南侧就是连续高峻的山岭,由羊头山通往营城隘口墙一线。那一线并没有连续的墙体,只在各隘口修建有隘口墙。离南侧山岭主线不远,边墙没有修在山陵之上,却在平坦的妫川河谷平原的边缘修建一道脆弱的夯土城墙,费工费力,难于防守,实在是劳民伤财。

又是墙外的墩台 下了无名寨坡,寻路往边墙主线而去。延庆县20号烽火台——我们且以遗产网的编号为便。与其相距不远有19号烽火台,但可能没有从近前观察,没有拍到。这座墩台也在主线以外不远。(距离起点1.63km 当前海拔591m)

烽火台南侧不远,即是边墙主线。从外侧看,墙体残高2-3米,保存状况还算不错。(距离起点1.72km 当前海拔594m)

边墙与敌台与墙体相连的,分类为敌台。从延庆县248号敌台附近上墙。(距离起点1.76km 当前海拔599m)

敌台与墙体间有一定间隙,由于敌台及墙体间有包砖,推测是附近村民早年拆除包砖导致的结果。但也说明,当初夯筑墙体与墩台时,预留了包砖的空间。248敌台对面,即是那座无名寨坡。19号烽火台即应在248敌台与无名寨坡之间,但视线之内,没有发现明显的墩台痕迹。(距离起点1.76km 当前海拔602m)

这一带的墙,原都有包砖,只剩下断壁残垣,荒草萋萋,时有荆棘密生,墙顶狭窄,难以行走。前方与墙相连向外凸出的,是249号敌台。(距离起点1.89km 当前海拔605m)

奇怪的双墙并立从墙体上往后看,墙体似乎是并行的两道,而且,有个明显的特征,是外墙高,内墙低。如果是栏马墙,当是外侧低才是。并且,距离如此之近,也不像是拦马墙,无法展开阻击形势。

同样奇怪的三墙并立甚至,有些地段是三墙并立。其中中间一道高,两侧低。在正墙之外较远处,似乎还有并行的土垄。这三道墙,分别是什么用途?那些并行的稍远的土垄,都是天然所形成的吗?或者,远处的土垄,其实是拦马墙?那哪些是自然形成的黄土沟谷,哪些是人工的拦马墙?怕是已经难以区分。这些深厚的黄土,又是来源于何处?这燕山地带的黄土堆积层,与黄土高原,
内蒙古高原的黄土层,会有相同的成因吗?

这些主体以双墙为主,局部呈现三墙形态的边墙,一直延伸到程家窑一带的沟谷。 后来,我突然想起,
宁夏北岔口(宁夏青铜峡与内蒙交界处)长城的边墙,主墙之上面向外侧的女墙,高约3米左右,不设垛口,墙外的情形无法看到,边墙主要起阻拦的作用,基本上不作主动性的攻击;内侧女墙较为低矮。如果这些墙体保存不善,长期受雨水冲刷或者由于剥除包砖而导致泥土向下淤积呢?会是什么情形?二者有什么关联吗?三道墙中的外侧一道,会是铲偏坡形成的土坎吗? 沟谷处的水关隘口沿途有不少垭口,南山北麓的水流从这些垭口穿过墙体,注入北侧的妫水。这些垭口,也就成了南山边垣的一系列隘口。嘉靖三十五年(1556)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,“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,共隘口一十八处,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;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,共隘口一十二处”。而眼前的这道隘口,或许是较小而无名的垭口。(距离起点1.96km 当前海拔607m)

250号敌台。(距离起点2.08km 当前海拔602m)

251号敌台。(距离起点2.25km 当前海拔613m)

途经的第二个隘口。这一带的隘口,多外口,水流向长城以外流出。(距离起点2.37km 当前海拔600m)

隘口附近的残砖,是这一带墙体包砖的证据。(距离起点2.47km 当前海拔600m)

边墙之外孤悬在外而有规律排列的墩台到底是什么墙外的沟口边,又一座“烽火台”,延庆21号烽火台。这是自18号“烽火台”以来的第4座。这座烽火台位于沟谷边,按萧老师的观点,这是“墩空”。
这些烽火台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座,离主墙不远,位于主墙之外的下方,一般并没有刻意选择居高临下的高点,就是说,不是因为瞭望及传递烽火而设置的信号系统。那么,这些烽火台是做什么的?(距离起点2.51km 当前海拔618m)

明《宣府镇志》记载:嘉靖三十五年(1556)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,从之。其疏略曰:“国家驱除胡元,定鼎幽燕,以宣府为右臂,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。夫何?自开平失守,兴和内徙,宣府遂失门户之防,胡马长驱,延及堂室,难于备御。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,自镇边城溃墙而出,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,兵马之强弱,时遣奸细入探道路,以窥伺内地。上廑宵旰之忧,今御使李凤毛所言,修筑南山以安畿辅,诚经国安边大计,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。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,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,极係紧要,早宜修筑为言。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,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,居庸东北,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,共隘口一十八处,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;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,共隘口一十二处,长亘一百三十里四十步,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,折九万一千八十步。每一百五十步筑墩一座,每二十座空内筑小堡一座,令墩军取便携家及邻近农家欲居者,听其通内地隘口,应该设卒守把以防奸细者各添墩一座。此次修筑南山联墩,仅每隔一百五十步修筑墩台一座,修筑在重要隘口筑有大石墙或虎尾小墙,并没有连续的墙体。

至嘉靖三十七年,杨博上书《请增筑各路墩台疏》(《宣府镇志》卷十〈亭障考〉)曰:“......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,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,多者四五十丈,必须能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。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,致虏突入,为害甚重。“南山联墩的不足,仅仅在两年以后就已经凸显。为此,杨博进一步阐述说:“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,空内已有虎尾短墙。若使推广其制,筑为大墙,则一劳永逸,为利不浅。。于本年八月十二日兴工。。今年不完明年接修,明年不完后年接修。工完之日,听巡按御史阅视,明白具奏。从之。”自南山联墩修筑两年之后,再次修筑了大墙,即主体边墙(参见萧艾老师文章中对大墙的解释)。

这么说,这些墙外的墩台,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五年所筑南山联墩;这道边墙,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七年所修的大墙? 继续前行。253号敌台。 (距离起点2.64km 当前海拔612m)这么说,这些墙外的墩台,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五年所筑南山联墩;这道边墙,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七年所修的大墙?

253号敌台下方,是第3座隘口。(距离起点2.67km 当前海拔619m)

小张家口村西营城253敌台的东南侧,是延庆005号城,即小张家口村西营城。我们从这个角度接近,只能看到西墙,外临一口黄土大坑,大概是历代烧砖取土所挖的大坑。至于为什么是烧砖取土,稍后就会有证据。城堡内部,荆棘杂木密布,遮挡了视线,城堡内部地势略低,呈内陷式堡城。从卫星
地图上看,城堡四边轮廓基本完整。(距离起点2.70km 当前海拔618m)

离开小张家口村西营城,继续前行,走在前面的傅老师等人,离开了墙体主线,向边墙内侧一道黄土沟坎走去。好像是在说发现了窑址。我也赶紧追上去察看。果然,是一座小型窑址。

窑顶平整,窑壁烧结成炭状,窑后侧有2孔烟道(冷却水孔)。这些烟道在高温燃烧时,用于排烟;撤火后用于注水,能够快速冷却形成青砖。如果不注水快速冷却,自然冷却后形成的是红砖。从砖窑的大小看,规模很小,应是燃烧木柴的窑。这些肯定不是现代的砖窑,现代烧柴的小窑,成本高,产出低,不经济。由于以柴草作燃料,火焰温度低,无法承载大量砖的烧制,因而规模无法做大。

这不是一座窑,而是紧靠着2座窑。这显然,这是古代烧制城砖的小砖窑,就地取柴,使用当地的黄土,以及附近山上的柴草。

这一带的地名,有多个与窑相关的村落,如彭家窑,程家窑,孟家窑,彭家窑等等。这一带的黄土,为烧制城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。
向南眺望南山,居中的那座
山峰,就是羊头山,又称歪桃山。萧老师曾经在那座山上发现过年代更加古老的残墙,推测可能存在明前的长城。(距离起点3.18km 当前海拔629m)

( 本文作者 : 客舟听雨 )
网友评论
精彩游记分享,赞
发表于:2021-1-12 15:02
这么好的帖子我要顶一下
发表于:2021-1-11 17:23
欣赏好文,评贴支持
发表于:2021-1-11 14:58
不同的长城,不同的景色
发表于:2021-1-11 13:58